一 疾病本身8条
1该病为急性病毒感染,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由蚊子携带和传播。
2该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关节痛和皮疹,通常会持续7天。
3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会自然痊愈。约40%患者在痊愈后,会有数月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疼痛。
4 确诊该病的核酸检测,需要静脉抽血,而非咽拭子、鼻拭子等。
5该病无特效药和疫苗。
6 “基孔肯雅热”的对症治疗主要是解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常用退热镇痛药物“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因存在出血风险,禁用于该病。
7 确认感染后的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
8 网络上将该病简称为“肯德基热“,有麻痹民众意识之嫌,也有损相关公司,不可取。
二 感染风险5条
9 “基孔肯雅热”不会人传人。
10 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两种蚊子——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都是花蚊子。
11 伊蚊主要活动高峰是清晨和黄昏(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飞行高度较低,主要叮咬暴露在外的腿部和脚踝。
12 “基孔肯雅热”尚无流行病学地图。参考与其在流行病学特点上极为相似的“登革热”防控方案,内地31个省的风险由高到低,分为 I 类~Ⅳ类地区:
以上III类和IV类地区从未报道过登革热病例,IV类地区甚至未发现伊蚊的分布。
13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主要手段,就是防蚊:
身处高发地区者,注意白天下肢防蚊:上下班高峰期不穿短裤短裙,防蚊液喷涂注重小腿和脚踝;
日常生活中,预防基孔肯雅热和预防黄热病/登革热一样,需要从清除积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驱蚊剂、闭户开空调等各个环节来控蚊、防叮、阻断传播。
三 延伸阅读:巴拿马运河的故事
早年人类一直想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打通一条运河,这样就不用到南美洲的最南端去绕路了。
一开始建造巴拿马运河是法国人,但是他们遇到了两个重大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他们按照老经验开山辟路,想让船只直接在海平面上通过。但是巴拿马的山石太硬了,又加上雨季带来的泥石流,开拓非常艰难;
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当时传染病流行,很多劳工染上了黄热病或疟疾,每天约200人死亡,工程无法继续下去。
所以在花了2.87亿美元的投资后,1889年这家法国公司宣布破产。最终美国于1904年买下了开发权。
美国公司做了两件不同的事。
一是通过修建一系列的船闸,船只可以被升高或降低水位,从而越过地势较高的区域,这种方案大大减少了需要挖掘的土方量;
第二个就是因为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现了传染病的病因并有效控制了疾病。
对于流行的黄热病和疟疾,当时法国公司的人普遍相信坏空气、恶臭的热带土壤以及和病人的接触是疾病的根源。这种对传染病传播路径的无知实际上促进了疾病的传播。
例如,用于治疗患者的医院设施很好,但病房敞开着大窗户,所以蚊子可以自由飞进来,吸食病人的血液后,再自由飞出去感染健康人;更糟糕的是,医院里设置了不少装了水的盆子,据说是为了防蚂蚁。但这些积水反而为雌蚊提供了产卵地点,滋生了更多蚊子——法国人实际上是在病房里“培养”这些传染病。
早在1881年,古巴科学家卡洛斯·芬莱(Carlos Finlay)首先提出了黄热病是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传播的“蚊子假说”。但一开始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后来美国陆军医生沃尔特·里德少校(Walter Reed)领导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芬莱的理论。
里德让一只新孵化的埃及伊蚊去叮咬一位黄热病的患者,然后再让这只蚊子叮咬几位自愿参与试验的同事和朋友。几天后他们出现了黄热病症状(所幸幸存),从而证明了蚊子是黄热病的传播媒介,这一发现对于控制和预防黄热病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后美国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1904 年由美国首席卫生官威廉·戈加斯医生(William Gorgas)领导的灭蚊行动:他们清除了积水,使用杀虫剂消灭蚊虫,整个行动共使用了120 吨除虫菊粉、300 吨硫磺以及60 万加仑的油。
他们还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纱窗和纱门,从源头上减少蚊虫的滋生和叮咬。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工人的医疗监测和隔离措施,一旦有感染迹象就及时处理。通过这些系统的公共卫生措施,黄热病和疟疾的发病率大幅下降,工人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在这两个重大改进的基础上,巴拿马运河工程进行得很顺利,并在十年后的1914年建成并正式通航。
因为里德医生的重要贡献,后来美国的部队医院就以他命名为“沃尔特·里德军事医学中心”。这个医院离白宫开车只要30分钟,美国总统一般都去这个医院做体检——2020年特朗普感染新冠后,立刻坐直升飞机前往这个医院接受治疗——但里德医生一直提醒大家,古巴的芬莱医生是第一个提出蚊子假说的人。
(以上图文来自科普自媒体)
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自官方或网络自媒体。依诺安欣的医疗团队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综合,意在及时分享医学科普信息,不代表本公司的任何立场。